“地鐵+商業”如何叫好又叫座
悄然之間,北京地鐵里的小店多了起來。趕著上班時,順手買個早餐;走累了口渴了,買瓶水歇個腳……不少年輕人直呼,“地鐵小店治好了我多年的低血糖”;也有人盼著,這樣的便利店能開到自己家門口。
開通運營線路27條,日均客流量1200多萬人次……四通八達的北京地鐵不僅便捷了市民通勤,也打通了消費線、旅游線、文化線、商務線,成為城市煙火氣的風向標和城市經濟的大動脈。然而,一直以來地鐵外的商業場景雖然熱鬧,地鐵里的消費場所卻較為空白,時常給人不便之感。北京地鐵乘客滿意度及需求調查報告顯示,超七成乘客建議提升地鐵服務品質和出行體驗,對提供各種冷熱飲品、即食食品以及便當餐食的呼聲較高。面對訴求,北京地鐵順勢而為,近兩年陸續開出百余家便利店,逐步填補站內消費空白,收獲不少好評。
小驛站、大溫暖,民生的溫度,就藏在這樣的細節里。不過,從現實來看,地鐵內開小店,想要叫好又叫座并不容易。從客觀條件上講,許多線路建設年代較早,站內設計之初并沒有考慮商業功能,如今要增加各類小店,店鋪位置、面積以及物流配送等方面都會受到一定限制。另外,媒體調查發現,這些地鐵站廳層開出的店鋪,經營冷熱不均的現象十分明顯,有的店鋪客流不斷,甚至吸引了不少人特意來打卡;也有部分冷冷清清,沒開多久就關門歇業。這其中,有的是位置不佳,地鐵站本就人氣不旺;有的是商品品類不足,都是零食、飲料,缺乏熱食、熱飲;有的則是業態不夠精準,開設的茶葉店、花店不對乘客口味……
事實說明,地鐵里的生意經并不簡單。讓“地鐵+商業”叫好又叫座,關鍵還是提高供需匹配度。以通勤為主的線路,早餐是高需求,不妨多開一些便利店。一些旅游景點目的地,除了便利店之外,或還可以引進北京老字號店鋪、“國潮”店鋪。在店鋪運營方面,也不能完全照搬傳統模式,而應針對地鐵一族的消費特點進行改造。比如,引進無人售貨系統,提供“網訂店取”渠道,提高購物效率。比如,地鐵上上班族多,提供咖啡熱飲,上線書報經營、打印復印等項目,或也能有市場??傊?,因地制宜多想辦法,“地鐵+商業”的好生意才不至于和龐大的人流走岔了道。
以小空間對接大需求,是城市更新的一個重要思路。循著這樣的思路,對大街小巷的存量空間進行“微改造”“精提升”,都市生活的便利性一定會提高一個檔次,都市消費的潛力也能被進一步挖掘。
(晁星)
[手機掃一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