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準格爾,聽聽漫瀚調
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在準格爾旗,一種蒙漢融合的獨特歌種——漫瀚調,一詞多曲,一曲多詞,曲調流暢,音域高昂,聲音飛過黃河、越過長城,傳遞在田間和牧場,唱出了文明碰撞交融、人民守望相助的先行曲。
唱“紅火”百年不衰
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清政府順應民意,任命貽谷為欽命督辦蒙旗墾務大臣,設墾務局在內蒙古大興墾務,漢族群眾耕種蒙地由私放私墾改為官辦,成為“合法化”。準格爾旗與晉、陜相鄰,放墾首當其沖。大量晉西北、陜北的漢族群眾將準格爾旗境內肥沃的“黑界地”當作樂土,前來開荒種田。
清代中期以后,一些晉陜農民、商人漸漸以長久性租用土地或購買土地的方式獲得了耕地的長久性使用權,同時建蓋房舍定居。道光年間以后,在準格爾旗定居的晉、陜群眾越來越多,至光緒放墾時期,形成了移民高潮。他們帶來了晉、陜農耕文化、民間藝術,同時也接受著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民間藝術的熏陶和感染。
繁重的耕種生活,需要娛樂活動加以調劑。這些來自晉西北、陜北的群眾將老家流行的民間藝術形式,如爬山調、信天游、二人臺、晉劇等帶到準格爾旗,勞作之余他們就在田間地頭唱幾句小曲兒,緩解疲勞、振作精神。到了農閑季節,特別是遇到生辰滿月、男娶女嫁等喜事,主家還會請來專業的樂手,來家里唱曲兒,讓親戚鄰居欣賞,全村一起熱鬧熱鬧,這種娛樂形式當地叫“紅火”。
在群眾精神生活方面需求旺盛、民間小曲小調廣受歡迎的背景下,涌現出了巴拉登、三浪子等許多有史料記載的民間藝人。歷史上,準格爾旗境內的農牧民家家戶戶基本都有一兩件土制的樂器,像笛子(當地叫“枚”)、三弦、四胡,甚至還有規模較大的揚琴。會吹拉彈奏的人比比皆是,只要有人出面組織唱“紅火”,樂手和歌手們便從四面八方來到約定地點,往往演唱到半夜。如果是在喜慶之事的典禮上表演,還會徹夜不休,甚至數日不散。在這種場合,不分蒙漢,不分賓主,不分男女,不分老少,人人都可以插嘴演唱。最主要的形式為男女對唱,也就是一問一答,演唱者即興編詞,出口成韻?!凹t火”富于民間藝術的趣味性和靈活性,對于蒙漢群眾具有強烈的吸引力。
蒙漢文化互融漫瀚“魂”
準格爾旗歷來是“歌鄉舞?!?既有節奏舒緩、情緒深沉的長調民歌,也有結構整齊、情緒歡快的短調民歌。長調民歌一般是牧人在放牧時吟唱,而短調民歌則更適合在聚會時演唱。唱慣“爬山調”“信天游”的漢族農民將蒙古族民歌稱為“蒙古曲兒”。漢族群眾對于“蒙古曲兒”當中的“海蓮花”“阿拉奔花”等非常喜歡,采取“拿來主義”的態度,往里面填上漢語歌詞,逐漸形成了一種前所未有的藝術形式——漫瀚調。
關于漫瀚調的由來,有一首漫瀚調作品概括得非常好:
漫瀚調本是準格爾旗生,我爺爺唱曲兒是第三輩人。大清朝的圣旨開墾的風,刮來了種地的伙計漢族人。蒙古人的草地漢族人的工,同吃一股股泉水好交情。灌一鱉鱉燒酒燉一鍋鍋葷,打一黑夜拼伙彈一黑夜琴。地掌柜的絲弦地伙計的心,蒙古曲兒漢詞稀罕死個人。忽溜兒粥好吃和了半把蔥,蒙古曲兒漢唱“紅火”兩族人。沙梁梁上亮音沙溝溝聽,漫瀚調調揚下了一股名。
“蒙古曲兒漢詞”“蒙古曲兒漢唱”指明了漫瀚調的藝術基因,那就是蒙古族、漢族音樂文化的融合。
為什么叫“漫瀚調”?在不同歷史時期漫瀚調有另外兩種稱謂,即“蠻漢調、蒙漢調”。新中國成立前,漫瀚調并未引起文藝界和學術界重視,因此也沒有形成“學名”。20世紀50年代,準格爾旗漢族把漫瀚調稱為“山曲兒”,蒙古語則發音為“man han diao”。直至20世紀70年代,一些學者根據民間稱謂的發音,又根據這一歌種是蒙漢兩種民間音樂文化的交流融合,將其名稱書寫為“蒙漢調”。到了20世紀80年代,研究者經過論證,調整為“漫瀚調”。漫瀚二字是可以理解為蒙語“芒赫”的音譯,意為沙丘、沙梁。漫瀚調的發祥地準格爾旗遍布沙丘、沙梁,這一名稱與其產地的風貌相符。
從此,漫瀚調有了自己的學術稱謂。有著鮮明藝術特色的漫瀚調,把群眾的生產生活,經過粗獷不乏細膩、寫實卻又包含愿景的文藝創作,變成音域寬廣、歌詞生動的灑脫曲調在群眾中廣泛傳唱。
漫瀚情緣永流傳
1964年全國文藝匯演,準格爾旗漢族青年女歌手張美榮以一曲優美的漫瀚調《西山活要命》進京表演,博得了首都各界聽眾和音樂界專家們的好評,這是漫瀚調第一次登上國家級的藝術殿堂。
1982年春,伊克昭盟(今鄂爾多斯市)全盟民歌會演在準格爾旗舉行,漫瀚調與其他鄂爾多斯民歌一同大放異彩,這是漫瀚調第一次名正言順、大規模地登上文藝舞臺,把漫瀚調推向了新的發展時期。
經過多年的收集、采訪、整理、選編,《準格爾民歌》《準格爾山曲兒》等漫瀚調作品集先后問世。后在20世紀八九十年代,楊鎖柱、楊毛毛、奇附林等準格爾旗歌手多次走上區內外舞臺和國家級大賽,把這一準格爾旗獨特的曲調唱響全國。
1993年,人民音樂出版社出版了《漫瀚調》一書。鑒于準格爾旗在傳承漫瀚調方面的特殊貢獻,1996年10 月,準格爾旗被命名為“中國民間藝術(漫瀚調)之鄉”。
1997年,準格爾旗唯一的專業文藝團體“準格爾旗文工團”改名“準格爾旗漫瀚調藝術團”。從1997年到2022年,準格爾旗舉辦了9屆漫瀚調藝術節,還舉辦了沿黃九省區民歌群英匯演,成為準格爾旗的品牌節慶文化活動。
以這種獨有的文化為主題,準格爾旗先后創作了《美好家園人情厚》《海紅酸海紅甜》《牽魂線》等多部漫瀚調音樂劇、舞臺劇、現代戲。這些作品大力追求生活實感與年代質感,充盈著一種鮮活動人的“人民性”底蘊。先后斬獲了自治區精神文明建設“五個一工程”獎、自治區戲劇曲藝節劇目二等獎、自治區群星獎等多項大獎。
2023年,漫瀚調再次登上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帶領廣大觀眾走進準格爾這片民族文化資源豐富的土地,見證非遺風采。
漫瀚調,這個根植于準格爾大地的獨特歌種,見證了黃河與長城的親切握手,習染了草原文化和農耕文化的精華,讓各族群眾在準格爾熱情擁抱,共同開創、共同書寫燦爛的歷史文化,向世界傳遞準格爾之聲。
(張晶 王皓峰)
[手機掃一掃]